不求甚解
17.9K subscribers
944 photos
3 videos
390 links
👀 在这里分享我日常的所见所思。 by @somkanel

📰 RSS 订阅: https://rss.fakeye.xyz

💻 镜像站: https://channel.fakeye.xyz

⚠️ 别在评论里发表低智/政治倾向/杠精言论,会被拉黑(关注关系是双向的)。
Download Telegram
#News #Thought

🐧 近日,腾讯旗下的看点直播发布官方声明,称其已完成历史使命并结束服务。

📅 早在今年 4 月,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俗称 PCG)就宣布进行重组调整,重组后的其中的一项变化就是成立由腾讯视频、微视、应用宝组成的「在线视频 BU」,负责深耕视频赛道。这让同样是 PCG 下的看点业务陷入了尴尬处境。

🎃 今年 9 月末,搜狗发布公告宣布完成被腾讯的收购,这也将意味着搜狗原有的搜索和输入法业务将整合进腾讯系。半个月后,也就是 10 月中旬,看点业务线正式更名为「信息平台与服务线」,与之前的搜狗团队共同承接腾讯侧的搜索和浏览器业务,逐步弱化信息流业务。

💬 同属于腾讯旗下的 WXG 则押宝视频号,联合各行业、品牌与服务商为其造势,形势一片大好。那么,你看视频号么?反正我不看。
# Fakeye #Thought #Work

💪 最近回归更新后动力满满,关于换工作的短篇已经完成,虽然是短篇但依然写够了 2000 字。主要是引了三个问题:

- 为什么要换工作;
- 什么时间换工作;
- 有重要的事情需要重视;

👆 这也是我觉得在整个过程中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几个问题,这篇先做个先导,如果对后续的长篇有什么希望我能写到的(前提是我有这个能力),也可以留言。如果我有什么讲的不对的,也请留言指出。一切皆可讨论。

📖 关于换工作一写我想说的
#Thought #Map #App

🤔 一个思考,关于手机地图 App。

📱 国产的地图 App 真的是沉迷于做 POI(point of interest),但是并没有很好的去做基于人的体验和延展。我一直很希望哪一家先推出基于日程的行程规划,比如,我在日历记录了一天的事项及行程,我打开地图 App 就可以看到下一个日程的地点、拥堵情况、通勤时长以及周围的停车场。

📌 没错,说完这个需求我发现做的最好的居然就是原生的 Apple Map(不主力使用 Android 不知道 Google Map 的情况),但是原生的 Apple Map 又有很多其他的不足,导致我并不能够将它作为主力地图 App。

💡 再过度意淫一下,在完成上述的产品功能后,如果我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很满,还可以推荐我在用餐时间可以前往就近的哪里吃饭,这不是现在很流行的线下引流么。感觉现在很多的功能都是纯基于 POI 的,如果我不选一个地点地图 App 完全不知道该给我怎样的帮助,反倒是加油、充电、买门票、交罚款、订酒店、买电影票这些做的倍儿溜,作为一个用户,我觉得这些真心不是首要需求,如何基于我、基于我的生活给我安排我切实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 期望国内的地图 App 能真正实现我的需求吧,微笑。
#Thought

🧠 这两天又有一些胡思乱想,可以简单的总结为「用户是否有必要了解简单的技术实现和原理」。

🔍 起因是我看到一名推友吐槽 iOS 的 App Store 在未登录状态下打开之后的登录框展示,我也表达了 App Store App 内在更新 App 的最底端还有一个登出按钮,十分隐蔽,之后接上这位推友的吐槽登出之后要登录的样式也是十分简陋。

💬 这条评论发出后,也遇到诸如,你为什么要在 App 里面进行登出,明明系统设置里面可以直接登出,这样操作更简单等告诉我应该在哪里「正确」登出 App Store 使用的 AppleID 的。

🤔 这不禁让我陷入沉思,不得不说这些评论也说的很对,如果深入探讨,他们还会向你介绍 Apple 之所以保留了这条糟糕链路的可能性和时间线。我在暗暗点头之后也在想,所以这就是体验差的原因么?这就是可以这么烂的原因么?能了解这些始末的用户是大多数么?了解之后也还是觉得这样就可以了么?

📱 就像是每次新 iPhone 问世,机身如果没有更轻薄,镜头如果更凸起就会有用户吐槽,而也就会有科普的人来告知你,你知道这里面蕴含了多少技术克服了多少难题,他更厚或者更凸起是有原因的。

💡 我这里其实并没有认为任何一方有任何的不妥之处,但让我产生思考的点是用户的抱怨究竟是对技术实现和实现不了解所产生的不尊重,亦或是科普同学不能体会一般用户的感受而想向你单纯科普的意识,这些现象所真正产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Thought #App

🤔️ 杂谈:由大众点评弱网提示引发的思考

🥁 好久没分享产品方面的思考了,正巧最近又要偷懒更新,索性聊聊自己的一些意识储备吧。

📱 这篇分享的起因是昨天去公司洗手间在弱网的环境下打开大众点评搜索商家,迟迟没有显示结果,之后跳出了「点小评去吃三鲜丸子了」弱网加载失败的提示,索性聊聊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应该怎样改进这则提示吧。

1⃣️ 弱网类提示出现的时机

根据我上面阐述的场景,我在搜索之后 loading 了非常久,始终没有出现结果,这时候 App 没有禁止我做任何事,我按照正常用户的思维点击了后退进行了其他操作,但在这些后续的操作才弹出来弱网提示,这让用户非常费解。所以出现这类提示的时机非常关键,用户可不管你是不是没到时间或者无法判断弱网,还是那句话,实现路径和技术细节的困难不应该专家到用户身上。

2⃣️ 文案不要自嗨

「点小评去吃三鲜丸子了」这则提示文案看起来很可爱卖萌,但实际上如果不是互联网从业者估计难以理解其真正的意义。有的时候,设计文案的人可能停留在自嗨的阶段,觉得自己这句话写得很俏皮,实则没什么卵用。这里直接换成「网络信号丝毫不太好」就可以了,如果真要卖萌,可以说「你的网速追不上点小评」。

3⃣️ 用户提示需要有行动点

这类提示除了要告知用户当前的现状,也要告知用户接下来该如何操作。例如「网络较差,请重新刷新列表」或者「你的网速追不上点小评,请稍后再试」。

4⃣️ 提醒 or 弹窗

这则提示用的不是浮层 Toast,而是一个 iOS UIKit 里的确认弹窗,用户一来看不懂文案,二来不了解接下来该怎么做,反而还需要用户点击确定,不知道到底怎么想的。这时候基本上一个 Toast 提示就可以了,没必要让用户点击确定,除非把确定直接换成点击刷新的行动点。

💬 除此之外,平常使用还会遇到很多味道很浓的提示,例如「未知错误」「network error」,这种内部人员都未必看得懂的报错真的不要粗暴的写在用户层,即使是兜底的一般错误提示,也要三思,一个产品更多时候都是靠这些面相用户的表现层来加分的,细节把控才是精髓。

🤫 今天就唠叨到这儿吧。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Fakeye #Thought

🧠 最近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依旧不找理由,完全是因为懒。让定式工作减少,真的有助于身心健康。所以这段时间还是很开心的,有时间思考,也有一些收获。今天尝试回归一下,也简单分享几个毫无关联的小思考。

🎠 关于自己:未来自己的归属

未来准备开一家小店,不必是在闹市,最好有一个独立的小院子。店内搞成前厅后居的形式。

店里售卖彩票和一些随缘的小物件,准备几款独家的小吃和主食,一些难搞的特色餐食做成每周几限定。平常随缘卖卖咖啡,搭售一些面包或者甜品。

准备两三张小桌子,吧台修上座位。可以让食客安静的用餐,也可以让老客坐在吧台一起聊天。

这是几年前就有的一个想法,这几年慢慢爱吃爱走爱逛爱和商家聊故事也是想多积累一些,在「退休」之后把所见所学有的放矢地融入到自己的心灵小馆子里来。

未来也许需要很久,也许没有未来。没有非常明确的需要实践的时刻,也许也并不会开在目前居住的城市。因为没有任何盈利的想法,更像是一个能够在人生最后时刻寻求宁静和归属的场所吧。

🧘 关于进步:自我意识觉醒是最好的老师

这两年我自己对于各方面的提升比较显著,尝试着找寻一下他们之间的规律,其实真的没什么规律。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个变化让我又有一些新的感悟。

源于喜欢美食热爱打卡探店,觉得自己之前拍的东西不是很好看,所以我在想是否需要寻找一些拍照的理论知识常识让自己有一些突破。于是我找到了 B 站上找了一整套非常系统的摄影理论课程,之后就是想当然的 —— 完全没有看过。但是身边的朋友都说我摄影技术提高了,确实,我自己也发现我拍的照片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好评。

我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让我进步的是我自己寻求更好的心思,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的提高,这远比看更多理论知识,甚至强迫自己去看来得更好。这两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于这种意识觉醒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也是让我下定决心让自己更加回归生活的原因之一。

🔦 当然,虽然频道没有更新,但是我也一直在尝试各种新的产品、打卡新的美食、精进自己的技能和思想。同时,连续两段的时间也让我持续观察了一下 Telegram 频道关于更新停更之间的关注数曲线变化,后续也找个时间归纳分享一下。
#Fakeye #Thought

📉 闲聊一下这几次停更时候频道的一些数据情况

转眼间,不求甚解频道已经成立三年多了,在这三年的佛系经营中,还是积累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虽然经营策略很佛系,但也是保持了无广进可能正面的一些输出。所以,也算是问心无愧了,没错这就是我总是理所应当停更的原因

由于最近超过十天的停更次数有点多,所以也要反省一下,反省的同时,也正好聊一聊保持日常更新和断更这两个阶段大概对频道的关注数据有什么影响。

断更未必就会让关注减少

这里我会取两次断更的时间段作为参考样本进行分析,当然这并非是一个严谨的统计课题,很多条件和变量也无法做到尽可能的客观,所以只为了通过一点点的分析得出一些大概的理论方向。

第一个断更阶段:6.16-7.4(断更19天),在这个周期当中,关注数保持平均每日6.8 个的速度新增,关注数16629 → 16759,共增加130个。

第二个断更阶段:8.1-8.13(断更13天),在这个周期当中,关注数保持平均每日1个的速度新增,关注数16884 → 16897,共增加13个。

综上所述,这两个断更阶段并没有让频道关注数减少,相反还在增加,当然,这里面还是有取关的朋友,但是整体是新增的关注数更多。

💥 保持更新数据却不如断更

说完断更再来看一下复更后的一些数据。这里也是取两个样本阶段:

第一个复更阶段样本:7.4-7.31(断断续续更新28天),在这个周期中,关注数保持平均每日4.6个的速度新增,关注数16759 → 16888,共增加129个。

第二个复更阶段样本:8.14-8.27(断断续续更新14天),在这个周期中,关注数保持平均每日4个的速度新增,关注数16896 → 16952,共新增56个。

综上所述,复更之后关注数量继续上升,但速度并不如其中一个断更阶段,所以频道停更并不是一定会让关注数降低。

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1. 频道的内容并非是实时性内容,不求甚解的内容多部分都是经验、观察、技巧类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一般对时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要求,换句话说,一年之后看到这些内容可能也是有价值的,所有在有一定的存量信息做兜底的情况下,断更带来的影响并不涉及增量用户。

2. 统计本身并不是实际逻辑,前面已经说过,这个所谓的统计只是一个非常表面的数据,有的时候断更给存量关注用户带来的影响并不是马上就会显现出来的。例如,我一般会在我关注的频道断更至少一个月之后才意识到,这个频道貌似停更了,我是否需要继续关注。而这个例子里的一个月是一个无法估量的变量,以及像我一样会定期审视关注列表的人是多还是少,也无从知晓。所以这个统计本身也是无意义的。

3. 通过存量用户推荐持续而来的关注,由于我有一些固定的栏目(例如周日更新的觅食、一些 Apple 设备的故障和维修经验、一些日常工作流的分享等),可能喜欢看这方面的内容就会时不时的像朋友推荐我的频道。我之前就不止一次的在 Twitter 上看到有人问杭州有什么好吃的,几位推友就会安利我的频道。

💬 最后一些想说的话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其实在早前一段时间里,我还是很在意每天频道关注数变化的,经常让自己有一种每天更新还会让关注变少的感悟。时过境迁,这种感受慢慢淡出了我的脑子,我现在对于不求甚解的定位回归到了创建伊始,更新一些我想写的内容,说到底这就是一个个人频道。你不能从这里获得一些及时的资讯内容,或者是任何人对于什么热点的看法,恰恰是这些内容有太多人来做了,不缺我这个平庸的人来再多上几嘴。我更在意的是我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是否能够有一个小港湾来存放。

近期我也想通了一个事情,所以特地在频道的简介中增加了一行文字,不希望什么杠精和键政的朋友在我频道里面输出一些有的没的观点,我也没有什么理由和你解释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一些莫名其妙和过激的言论会被我删除,这些用户可能也会被我清退拉黑,这算是一个比较正式的说明吧。

☝️ OK,叨唠这么多,感谢你能看完(错别字一定很多,捉到虫欢迎留言)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