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 #AI
😶🌫️ 杂谈:最近对于生成式的一些胡思乱想
AI 这个概念在 2023 已经火得发烫到不行,当然它也很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我的日常工作流中。但是自己想要写点或者说点什么的契机也是近期。
👀 客观现实
导火索就是最近在使用一款名为 PDF Pals 的软件,这款软件是在近期加入 Setapp 计划中的,如果你是 Setapp 的付费订阅用户,你也可以使用它。它其实和频道之前提到过的一众 PDF 辅助工具很像,就是解析 PDF 文件内容,再利用对话的形式让用户针对文件内容进行提问,AI 负责回答。
这个工具本身而言,易用性和使用体验都做得不错。而且,类似的工具也真的是越来越多,说不定日后你使用的所有搜索和检索信息的方式都会变成这种对话的形式。例如我发现大众点评也在灰度这方面的能力,一个场景是,在你点击到一个商家的全部点评洁面后,会出现一个问答式界面,用来检索评价内容回答你的问题。
🤔 我的担忧
其实我对 AI 还是处于敬畏的状态,虽然自己日常使用,但也会保留怀疑和一丝自我意识的警戒底线(可能绕口,但类似于虽然轻度依赖但随时都有一种它给我的答案可能不正确的怀疑) 。我的担忧主要分为两方面:
1️⃣ 输出结果的正确性。由于我们日常让 AI 扮演更多的是进行整理和机械化的输出各种形式的答案。这里面有具体问题的答案,或者对于固定流程的机械整理化的输出,那么 AI 就有足够多的机会出错。这里面有对于 AI 能力本身的怀疑(暂且不上升到 AI 有自我意识进行欺骗式地输出),以及使用者对于问题和 Prompt 的输入导致 AI 理解错误(这里有一篇不错的整理 可以参考 ),总之就是「我们所得到的结果是真正的结果吗?」。
2️⃣ 对于 AI 的过分依赖所导致相应能力的弱化。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并且也已经切身实际地发生在我们身上了,自从我们习惯了使用电子设备后,我们对于文字书写的能力就大大弱化了,不管是你对于一些字的写手拈不来,甚至提笔忘字,以及诸如像我一样的在大学时期字写得还不错现在疏于练习导致写出来很难看。日后我们的阅读、思辨能是是否也会被弱化(当然,弱化也未必是坏事,这里更多是辩证的来发问)。
💬 写在最后
当然,这篇内容并不是想要在这里阐述一个什么道理或者一个明确的什么结论(我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只是抛出一个我对于目前 AI 在日常应用的单方面的看法(请注意我说的是日常应用,不是科研和理论方面)。人的思考和灵感都是第一无二的,目前看来 AI 在这方面虽然有但并不能绝对的替代人类,那更多机械化工作呢?在保证输出正确率之后,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否真的就会被 AI 所替代了。
AI 这个概念在 2023 已经火得发烫到不行,当然它也很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我的日常工作流中。但是自己想要写点或者说点什么的契机也是近期。
导火索就是最近在使用一款名为 PDF Pals 的软件,这款软件是在近期加入 Setapp 计划中的,如果你是 Setapp 的付费订阅用户,你也可以使用它。它其实和频道之前提到过的一众 PDF 辅助工具很像,就是解析 PDF 文件内容,再利用对话的形式让用户针对文件内容进行提问,AI 负责回答。
这个工具本身而言,易用性和使用体验都做得不错。而且,类似的工具也真的是越来越多,说不定日后你使用的所有搜索和检索信息的方式都会变成这种对话的形式。例如我发现大众点评也在灰度这方面的能力,一个场景是,在你点击到一个商家的全部点评洁面后,会出现一个问答式界面,用来检索评价内容回答你的问题。
其实我对 AI 还是处于敬畏的状态,虽然自己日常使用,但也会保留怀疑和一丝自我意识的警戒底线
当然,这篇内容并不是想要在这里阐述一个什么道理或者一个明确的什么结论(我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只是抛出一个我对于目前 AI 在日常应用的单方面的看法(请注意我说的是日常应用,不是科研和理论方面)。人的思考和灵感都是第一无二的,目前看来 AI 在这方面虽然有但并不能绝对的替代人类,那更多机械化工作呢?在保证输出正确率之后,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否真的就会被 AI 所替代了。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Life #Thought
🎼 听歌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听什么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平常开车、走路和日常闲暇的时候会经常听歌的人。有的时候喜欢一首歌,我会反复的听,并搜寻原唱在不同场合演唱的不同版本,以及这首歌曲的 MV,所以我对一些歌曲非常熟悉,甚至前奏前两个小节响起我就能知道它是什么歌。最近听歌的时候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发现其实就是标题里提及到的,我们听歌到底是在听些什么。我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以及几类:
🎶 喜欢听旋律
我觉得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喜欢听歌的人共用的一个特质。一首歌曲之所以能被称之为歌曲,旋律是首要因素(旋律通常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 。无论是觉得这个旋律唯美动听,还是它特别的洗脑,这应该是我们能够爱上一首歌最直接的因素。有时候你压根没有学习演唱一首歌曲,但在闲暇的时候你也能情不自禁的哼上几句,这时候你会一拍脑袋,我居然在唱这首歌了。当然之后你会找到这首歌,反复的听。也会有一些遗憾的时候,是你在某些不经意间听到一首不错的歌曲,但是并没有机会用听歌识曲来获得歌名,你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或者运气来重新碰到它。由于这些原因而喜欢一首歌,我总结为旋律因素。
🔠 喜欢琢磨歌词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罕见的因素(最起码是我认为在我总结的三点中是最难且最罕见的)。在我们接受了一首歌的旋律之后,很多人会止步于此(中性词,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说不应该止步于此,或者说止步于此有什么错误)。并没有去进一步欣赏这首歌更深一层的意思,有的时候一首歌想要表达的更多的内容都在歌词之上。
为什么说这一部分的人很少,是我最近在听歌的时候,喜欢和朋友聊这首歌妙在哪里,发现很多朋友完全不知道这首歌在讲什么,或者他们表述完全没有细看过歌词。比方说,你知道 Michael Jackson 的《Billie Jean》其实是在讲一个喜当爹的故事么?很多人会被这首由迪斯科、R&B、流行舞曲风格的旋律以及 Michael Jackson 那惊世的舞步所震撼,而错过了与之大相径庭的歌词大意。
🌈 喜欢歌曲内涵
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这一部分才应该是最难和最罕见的,其实不然,在很多时候,我们我们可能熟悉了一名歌手的立场和个人特色,或者一首歌在你被安利的时候就已经被告知了它讲了什么。这都可以让你在听它之前就了解它的价值所在。就好比你可能已经知道 Lady Gaga 是一位致力于给 LGBTQ 和有色人种发声的歌手,那么她很多歌曲你可能不由自主的就会联想到这一层含义,比如《Born This Way》(其实它是一首指导你生育的一首生育指南歌曲,当然这句话是开玩笑的) 。
🎸 写在最后
总结完了这三种分类,我感觉他们其实很像《海贼王》中的霸气一样,它是所有人类都拥有的潜在力量,具体激活和掌握多少,因人而异,而且这三者也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当然,如果都掌握了的话,你也许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或者发现一些意识同频的伙伴。如果你更专业,能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创作者,甚至是编曲,你可能就会基于他们的一些共通之处获取到常人难以了解到的信息。例如《孤勇者》《如愿》《人世间》《无名的人》《花开忘忧》这几首歌,其实都是由唐恬作词、钱雷作曲的。而由钱雷作曲的还有诸如《默》《大鱼》《光亮》《微光》《回声》等歌曲。
🎼 听歌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听什么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平常开车、走路和日常闲暇的时候会经常听歌的人。有的时候喜欢一首歌,我会反复的听,并搜寻原唱在不同场合演唱的不同版本,以及这首歌曲的 MV,所以我对一些歌曲非常熟悉,甚至前奏前两个小节响起我就能知道它是什么歌。最近听歌的时候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发现其实就是标题里提及到的,我们听歌到底是在听些什么。我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以及几类:
🎶 喜欢听旋律
我觉得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喜欢听歌的人共用的一个特质。一首歌曲之所以能被称之为歌曲,旋律是首要因素
🔠 喜欢琢磨歌词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罕见的因素(最起码是我认为在我总结的三点中是最难且最罕见的)。在我们接受了一首歌的旋律之后,很多人会止步于此(中性词,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说不应该止步于此,或者说止步于此有什么错误)。并没有去进一步欣赏这首歌更深一层的意思,有的时候一首歌想要表达的更多的内容都在歌词之上。
为什么说这一部分的人很少,是我最近在听歌的时候,喜欢和朋友聊这首歌妙在哪里,发现很多朋友完全不知道这首歌在讲什么,或者他们表述完全没有细看过歌词。比方说,你知道 Michael Jackson 的《Billie Jean》其实是在讲一个喜当爹的故事么?很多人会被这首由迪斯科、R&B、流行舞曲风格的旋律以及 Michael Jackson 那惊世的舞步所震撼,而错过了与之大相径庭的歌词大意。
🌈 喜欢歌曲内涵
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这一部分才应该是最难和最罕见的,其实不然,在很多时候,我们我们可能熟悉了一名歌手的立场和个人特色,或者一首歌在你被安利的时候就已经被告知了它讲了什么。这都可以让你在听它之前就了解它的价值所在。就好比你可能已经知道 Lady Gaga 是一位致力于给 LGBTQ 和有色人种发声的歌手,那么她很多歌曲你可能不由自主的就会联想到这一层含义,比如《Born This Way》
🎸 写在最后
总结完了这三种分类,我感觉他们其实很像《海贼王》中的霸气一样,它是所有人类都拥有的潜在力量,具体激活和掌握多少,因人而异,而且这三者也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当然,如果都掌握了的话,你也许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或者发现一些意识同频的伙伴。如果你更专业,能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创作者,甚至是编曲,你可能就会基于他们的一些共通之处获取到常人难以了解到的信息。例如《孤勇者》《如愿》《人世间》《无名的人》《花开忘忧》这几首歌,其实都是由唐恬作词、钱雷作曲的。而由钱雷作曲的还有诸如《默》《大鱼》《光亮》《微光》《回声》等歌曲。
#Thought #Life
📰 一些关于 Newsletter 订阅的碎碎念
朋友们,12月好!
要说这两年来,信息流有两种载体比较兴起,一个是 Podcast,另外一个则是 Newsletter 了。两种载体都是对一般用户友好的形式,相较于其他形式而言有更容易上手制作的低门槛,也有比较容易收信阅读(收听)的形态。今天想简单说说 Newsletter。
🤔 不订阅 → 订阅
其实我在刚开始看到 Newsletter 兴起的时候是比较排斥订阅的,因为就像是播客一样,很多人做播客内容都非常主观,浅且散。我个人认为好的播客是不可能做到小于等于周更的频次的,内化信息的整理和转化是需要过程的,这个形式不可能长时间地稳定地进行输出。
但是 Newsletter 的用户试错成本比较低,不像是一个播客节目动辄1个多小时,Newsletter 可以速速浏览一番,在阅读一篇之后再考虑是否需要长期订阅。所以比起播客我更愿意周期阅读 Newsletter,并将这个习惯转变为信任 Newsletter 作者,进行长期订阅。
💎 读什么?
我个人对于 Newsletter 的定义是拓展信息来源,补足行业信息差。所以我需要需要订阅一些相对客观的信息,来弥补我的信息摄取。我不会订阅主观经验,like 教你如何做事、做产品、做设计,这些事情对于而已都太过客制化,没有什么太高的借鉴意义(我相信专业技能领域的经验只属于自己) 。
我日常订阅的 Newsletter 并不是很多,比较喜欢按周更新的 Newsletter:
- 月维素材周刊(设计师领域)
- DEX Weekly(设计师领域)
- 潮流周刊(前端工程师领域)
- Dine Digest(品牌设计领域)
- 安妮薇看看(设计师领域)
以上可以订阅后通过邮件接收,我个人是习惯将他们的订阅目录 Pin 到 Arc 浏览器的空间中,按时刷新检阅。
☝️ 除此之外
除此之外,再推荐一个之前介绍过且我日常在用的博客精品文章收录项目「积薪」,可以时常翻阅。如果你想做成更属于自己的周期性阅读物,可以使用 Mailbrew 来进行定制,这项服务支持你使用模版或者自己制定一个 Mail Digest,来展示包括但不限于今日天气、汇率、RSS、Newsletter、YouTube、Reddit、Product Hunt 等一系列更新内容,并在指定时间以邮件形式投送,像极了一份只属于自己的报纸。
💬 最后
订阅 Newsletter 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这类东西不是你订阅了就完事儿了,更重要的是后期需要培养成习惯进行阅读。并且,同行业的 Newsletter 订阅重复后你会明显感觉到信息中含有重复内容,这目前也是我没有想到很好解决方法的事情。
OK,以上。最后大家可以把你日常收集信息或者阅读的 Newsletter 分享一下。
朋友们,12月好!
要说这两年来,信息流有两种载体比较兴起,一个是 Podcast,另外一个则是 Newsletter 了。两种载体都是对一般用户友好的形式,相较于其他形式而言有更容易上手制作的低门槛,也有比较容易收信阅读(收听)的形态。今天想简单说说 Newsletter。
其实我在刚开始看到 Newsletter 兴起的时候是比较排斥订阅的,因为就像是播客一样,很多人做播客内容都非常主观,浅且散。我个人认为好的播客是不可能做到小于等于周更的频次的,内化信息的整理和转化是需要过程的,这个形式不可能长时间地稳定地进行输出。
但是 Newsletter 的用户试错成本比较低,不像是一个播客节目动辄1个多小时,Newsletter 可以速速浏览一番,在阅读一篇之后再考虑是否需要长期订阅。所以比起播客我更愿意周期阅读 Newsletter,并将这个习惯转变为信任 Newsletter 作者,进行长期订阅。
我个人对于 Newsletter 的定义是拓展信息来源,补足行业信息差。所以我需要需要订阅一些相对客观的信息,来弥补我的信息摄取。我不会订阅主观经验,like 教你如何做事、做产品、做设计,这些事情对于而已都太过客制化,没有什么太高的借鉴意义
我日常订阅的 Newsletter 并不是很多,比较喜欢按周更新的 Newsletter:
- 月维素材周刊(设计师领域)
- DEX Weekly(设计师领域)
- 潮流周刊(前端工程师领域)
- Dine Digest(品牌设计领域)
- 安妮薇看看(设计师领域)
以上可以订阅后通过邮件接收,我个人是习惯将他们的订阅目录 Pin 到 Arc 浏览器的空间中,按时刷新检阅。
☝️ 除此之外
除此之外,再推荐一个之前介绍过且我日常在用的博客精品文章收录项目「积薪」,可以时常翻阅。如果你想做成更属于自己的周期性阅读物,可以使用 Mailbrew 来进行定制,这项服务支持你使用模版或者自己制定一个 Mail Digest,来展示包括但不限于今日天气、汇率、RSS、Newsletter、YouTube、Reddit、Product Hunt 等一系列更新内容,并在指定时间以邮件形式投送,像极了一份只属于自己的报纸。
订阅 Newsletter 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这类东西不是你订阅了就完事儿了,更重要的是后期需要培养成习惯进行阅读。并且,同行业的 Newsletter 订阅重复后你会明显感觉到信息中含有重复内容,这目前也是我没有想到很好解决方法的事情。
OK,以上。最后大家可以把你日常收集信息或者阅读的 Newsletter 分享一下。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