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Food
📒 本周觅食笔记:包子宴
🤔 其实在杭州,很少能吃到山东沿海地区的那种海鲜包子。但是我去年就吃过一次,是在一家相熟的山东烟台一家人开的饺子馆里,他们不卖包子,但是感念缘分,他们自己包包子吃的时候叫我过去免费吃。算是漂泊在外地这么 10 多年,第一次吃到家乡的味道。
⌚️ 时隔小半年,他们又要包包子了,又联系我今天去,岂有不到之理?
🏃 晚上下班,由于有管培生的述职会议,耽搁了 40 分钟,不过没关系,包包子这种事情原本也要等他们停止营业了之后偷偷摸摸地搞,不然被路过的人看到了还不得进来占个便宜呀。
🥟 大概不到 8 点和室友一起到店,发现生意好得很,老板继承了山东人一贯的好客品质,把客人都留下来吃包子了。
1️⃣ 今天的包子有两个馅,其中一个是槐树花为主,扇贝丁、八爪鱼和猪肉为辅,算是一个既有春天味道,又有海鲜的特色馅。这个馅准备用烫面来包,这样可以裹住非常多的汤汁(P1-P3为馅料,P6 & P7 是成品)。
2️⃣ 第二种馅就是传统的山东特色包子,白菜排骨包,杭州这边的白菜品质不及山东,所以必须买黄心白菜,这样白菜味道才浓郁。配合混了一些大酱的排骨,味道也是很好(P4 & P5 是馅料,P8 中右半部分是成品)。
😳 每次来都感觉很不好意思,因为吃完之后还要拿很多回家,不拿又感觉辜负了人家的好意,总而言之,今天晚上这场包子宴很开心。
📒 本周觅食笔记:包子宴
🥟 大概不到 8 点和室友一起到店,发现生意好得很,老板继承了山东人一贯的好客品质,把客人都留下来吃包子了。
1️⃣ 今天的包子有两个馅,其中一个是槐树花为主,扇贝丁、八爪鱼和猪肉为辅,算是一个既有春天味道,又有海鲜的特色馅。这个馅准备用烫面来包,这样可以裹住非常多的汤汁(P1-P3为馅料,P6 & P7 是成品)。
2️⃣ 第二种馅就是传统的山东特色包子,白菜排骨包,杭州这边的白菜品质不及山东,所以必须买黄心白菜,这样白菜味道才浓郁。配合混了一些大酱的排骨,味道也是很好(P4 & P5 是馅料,P8 中右半部分是成品)。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Life #Food
🥢 冯记食铺 🥢
📍 杭州·上城区· 邮电路16号1-102
💴 人均:¥40
邮电路京味儿小吃馆子。
有让北方人魂牵梦绕的香河肉饼、卤煮、麻酱爆肚和炸酱面。应该是目前在杭州一站式能吃到这几套而且质量不错的馆子了。
🐷 卤煮火烧
料非常丰富,猪肺、大肠、小肠、豆腐干、火烧。满满一大碗,灵魂香菜、蒜泥韭花。虽然赤酱,但是并不咸。各式下水卤货酱香十足,油香四溢。
🫓 牛肉大葱香河肉饼
饼很大一张,当面现做,大饼铛看得人很亲切。点的牛肉大葱,不像一般清真店那样牛肉里面五香粉放很多,冯记的肉馅并没有很多乱七八糟的香料,但是味道很够,不错。
💬 小结
肯定和北京没法儿比,但是在杭州应该已经是比较顶的京味馆子了,下次来尝尝炸酱面,今天一个人实在吃不下了。
🥢 冯记食铺 🥢
📍 杭州·上城区· 邮电路16号1-102
💴 人均:¥40
邮电路京味儿小吃馆子。
有让北方人魂牵梦绕的香河肉饼、卤煮、麻酱爆肚和炸酱面。应该是目前在杭州一站式能吃到这几套而且质量不错的馆子了。
🐷 卤煮火烧
料非常丰富,猪肺、大肠、小肠、豆腐干、火烧。满满一大碗,灵魂香菜、蒜泥韭花。虽然赤酱,但是并不咸。各式下水卤货酱香十足,油香四溢。
🫓 牛肉大葱香河肉饼
饼很大一张,当面现做,大饼铛看得人很亲切。点的牛肉大葱,不像一般清真店那样牛肉里面五香粉放很多,冯记的肉馅并没有很多乱七八糟的香料,但是味道很够,不错。
💬 小结
肯定和北京没法儿比,但是在杭州应该已经是比较顶的京味馆子了,下次来尝尝炸酱面,今天一个人实在吃不下了。
#Life #Food
🦀 在家吃顿海鲜
📦 上周老妈打电话过来说,五一青岛就要封海了,趁封海之前买点海鲜给我寄过来。恰好在上周唯一的一天休息日的修武收到了,马上处理做成晚餐。
🔪 这次寄过来的是一条大鲅鱼(在江浙这边要叫川乌),两只八爪鱼(青岛话叫八带烧)和两只梭子蟹。话不多说,到货拆箱马上处理。
🐟 鲅鱼
处理鲅鱼算是这三样里面稍微复杂一点的,需要从腹部剪开将内脏掏出,再把腮部位的部件也清理干净,最后将各处血清洗感觉。今天准备做一半儿,另外一半放到冰箱里去。接下来处理八爪鱼。
之后就用自己琢磨的创新做法酱烧了个鲅鱼,个人觉得味道不错,但是也得到了一些下次可能改进的方向。
🐙 八爪鱼
我们青岛那边一般来说都是用葱和醋凉拌着来吃,菜名就是葱拌八带。今天早上去果蔬好采购,没有买到小葱,只有大葱和小香葱,小香葱就是我们日常去菜市场买菜摊主会送的那种,凉拌用起来过于嫩,大葱很多年不用再凉拌上了,不过今天这个形式也只能勉强买来用一下了。
八爪鱼水开之后汆一下,然后切下头,单独把头煮 3 分钟,分别都过一下凉水,这样可以让八爪鱼肉吃起来更 Q 弹。鱼腿改刀,加入盐、米醋和切好段的大葱,凉拌起来口感非常清爽。
🦀 梭子蟹
最后就是最简单但是最好吃的梭子蟹了,两个梭子蟹清洗外表后上蒸锅蒸 20 分钟。出锅就能吃,最新鲜的食材就要这样吃最简单的做法,最本真的味道。
🥢 晚上,室友回家就开吃了,我在她进门的那一刻真好炒好了最后一个韭黄炒蛋,米饭也好了。非常 J,非常到位。吃饭的时候一起看了 Lady Gaga Coachella 2025 的演出,我应该是看第四遍了,但是室友是第一次看,非常激动。
🔗 更多图片可以去我博客看原文:传送门
🦀 在家吃顿海鲜
📦 上周老妈打电话过来说,五一青岛就要封海了,趁封海之前买点海鲜给我寄过来。恰好在上周唯一的一天休息日的修武收到了,马上处理做成晚餐。
🐟 鲅鱼
处理鲅鱼算是这三样里面稍微复杂一点的,需要从腹部剪开将内脏掏出,再把腮部位的部件也清理干净,最后将各处血清洗感觉。今天准备做一半儿,另外一半放到冰箱里去。接下来处理八爪鱼。
之后就用自己琢磨的创新做法酱烧了个鲅鱼,个人觉得味道不错,但是也得到了一些下次可能改进的方向。
我们青岛那边一般来说都是用葱和醋凉拌着来吃,菜名就是葱拌八带。今天早上去果蔬好采购,没有买到小葱,只有大葱和小香葱,小香葱就是我们日常去菜市场买菜摊主会送的那种,凉拌用起来过于嫩,大葱很多年不用再凉拌上了,不过今天这个形式也只能勉强买来用一下了。
八爪鱼水开之后汆一下,然后切下头,单独把头煮 3 分钟,分别都过一下凉水,这样可以让八爪鱼肉吃起来更 Q 弹。鱼腿改刀,加入盐、米醋和切好段的大葱,凉拌起来口感非常清爽。
🦀 梭子蟹
最后就是最简单但是最好吃的梭子蟹了,两个梭子蟹清洗外表后上蒸锅蒸 20 分钟。出锅就能吃,最新鲜的食材就要这样吃最简单的做法,最本真的味道。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Life #Article
🛍️ 我的三天心动原则
👛 最近让我种草的东西很多,比如在五一期间我就购买了 Raycast Pro + Advanced AI,还对几个电子设备有种草,索性分享一下我原创的一个理论 —— 三天心动原则。
🤔 这是一个属于我自己原创的理论,这个原则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纠正自己容易冲动消费的习惯。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刷着信息流,被某个物件儿种草,心血来潮就下单买了,结果到手后发现根本用不上,东西占地方、落灰,最后低价出二手,得不偿失。我也不例外,过去经常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更理性地对待这些突如其来的消费冲动,最终形成了这个「三天心动原则」。
❓ 什么是「三天心动原则」?
简单来说,这个原则的核心是:如果我对一个原本没有采购计划、并非刚需的物件儿突然心动,想要购买,我不会立刻下单,而是给自己 3 天的冷静期。在这 3 天里,如果我每天想起这个物件儿时,依然觉得它很吸引、很需要,那么就可以考虑购买。反过来,如果这 3 天里我对它的热情减退,或者根本没怎么想起它,那就说明这东西可能只是让我一时上头,不值得买。
❓ 原则细节
➊ 连续 3 天都心动,才算过关
这个原则的根本在于「连续」和「心动」的结合。3 天的冷静期本质上是一个过滤机制,用来区分一时的冲动和真正的需求。如果我连续 3 天,每天想起这个物件儿时,都觉得它好、想要它、甚至能想象它带来的价值,那说明这个东西确实对我有持续的吸引力,值得购买。
拉长到 3 天,实际上是给大脑一个缓冲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在刷信息流时会被营销话术或者精美图片刺激,产生强烈的购买欲,但这种冲动往往是短暂的。3 天的观察期能让我更清楚地判断:我到底是真想要,还是只是一时上头。
➋ 必须连续,不能中断
这里的「3 天」指的是连续的 3 天,而不是一周里随便挑 3 天,或者一个月里想起 3 次。比如,最近我刷到 Mac mini via M4 的消息,觉得价格不错,性能也强,挺适合替换家里的老款 M1。第一天,我可能会反复思考要不要买,觉得挺值的;第二天,继续思考,依然觉得不错;但如果第三天我完全没想起这事儿,或者想了一下觉得其实没必要,那结论就是不买。
更严格一点,如果第三天没想,第四天又开始心动,那对不起,得重新从第四天开始算起,连续再观察 3 天,直到第五天、第六天都持续心动为止。为什么要这么严格?有两个原因:
如果我没有连续 3 天都想着这个东西,说明它对我的吸引力不够强,可能不是我真正需要的。
如果中间断了,但后面又开始想,说明后来的心动可能又是新的冲动,需要重新验证,避免再次上头。
这种连续性的要求,其实是在逼着自己更理性地面对消费决策。
➌ 主动回想不算作弊
在实践这个原则时,我发现一个问题:有时候,第二天我压根不会自然想起前一天让我心动的东西。毕竟,睡一觉往往会冲淡很多情绪,昨天还觉得非买不可的物件儿,今天可能完全抛诸脑后。这时候,我会主动去回想,比如翻看之前的记录、笔记,或者重新打开那个商品页面,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对它感兴趣。
一开始,我担心这种主动回想会不会有点「作弊」,但后来发现,这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时候,当我刻意去回想某个前一天让我上头的东西时,会突然觉得它其实没那么吸引人,甚至完全没必要买。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三天心动原则」在帮我过滤掉那些短暂的冲动。而且,主动回想并不意味着强迫自己非得买,而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这个物件儿的价值。
➍ 只适用于非刚需的「种草」消费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消费场景。它只针对那些没有计划、不是刚需、纯粹被种草的物件儿。比如,刷到一款新奇的电子产品、一个设计感很强的家居摆件,或者某件看起来很潮的衣服,这些都属于「三天心动原则」的适用范围。
但对于生活必需品、消耗品,或者早就计划好要买的东西,这个原则就不适用。比如,我不会因为要买牙膏、纸巾,或者一台早就列入预算的电脑,就非得等 3 天心动才下单。那样未免太教条,生活也不需要这么刻板。这个原则的定位很明确:它是为那些「锦上添花」类的消费设计的,帮我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 为什么这个原则有用?
实践了几年,我发现「三天心动原则」确实帮我省下了不少钱,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物品堆积在家里。它的核心在于延长决策时间,让情绪回归理性。很多时候,我们的消费冲动是被外部刺激触发的,比如限时优惠、博主安利,或者精美的广告图片。但这些刺激往往只是暂时的,3 天的冷静期能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真实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个原则让我对自己的消费习惯有了更多反思。每次执行这个原则,我都在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它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价值?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让我对消费变得更谨慎、更从容。
🔗 本文首发于我的博客,欢迎前往 原文链接 阅读。
简单来说,这个原则的核心是:如果我对一个原本没有采购计划、并非刚需的物件儿突然心动,想要购买,我不会立刻下单,而是给自己 3 天的冷静期。在这 3 天里,如果我每天想起这个物件儿时,依然觉得它很吸引、很需要,那么就可以考虑购买。反过来,如果这 3 天里我对它的热情减退,或者根本没怎么想起它,那就说明这东西可能只是让我一时上头,不值得买。
➊ 连续 3 天都心动,才算过关
这个原则的根本在于「连续」和「心动」的结合。3 天的冷静期本质上是一个过滤机制,用来区分一时的冲动和真正的需求。如果我连续 3 天,每天想起这个物件儿时,都觉得它好、想要它、甚至能想象它带来的价值,那说明这个东西确实对我有持续的吸引力,值得购买。
拉长到 3 天,实际上是给大脑一个缓冲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在刷信息流时会被营销话术或者精美图片刺激,产生强烈的购买欲,但这种冲动往往是短暂的。3 天的观察期能让我更清楚地判断:我到底是真想要,还是只是一时上头。
➋ 必须连续,不能中断
这里的「3 天」指的是连续的 3 天,而不是一周里随便挑 3 天,或者一个月里想起 3 次。比如,最近我刷到 Mac mini via M4 的消息,觉得价格不错,性能也强,挺适合替换家里的老款 M1。第一天,我可能会反复思考要不要买,觉得挺值的;第二天,继续思考,依然觉得不错;但如果第三天我完全没想起这事儿,或者想了一下觉得其实没必要,那结论就是不买。
更严格一点,如果第三天没想,第四天又开始心动,那对不起,得重新从第四天开始算起,连续再观察 3 天,直到第五天、第六天都持续心动为止。为什么要这么严格?有两个原因:
如果我没有连续 3 天都想着这个东西,说明它对我的吸引力不够强,可能不是我真正需要的。
如果中间断了,但后面又开始想,说明后来的心动可能又是新的冲动,需要重新验证,避免再次上头。
这种连续性的要求,其实是在逼着自己更理性地面对消费决策。
➌ 主动回想不算作弊
在实践这个原则时,我发现一个问题:有时候,第二天我压根不会自然想起前一天让我心动的东西。毕竟,睡一觉往往会冲淡很多情绪,昨天还觉得非买不可的物件儿,今天可能完全抛诸脑后。这时候,我会主动去回想,比如翻看之前的记录、笔记,或者重新打开那个商品页面,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对它感兴趣。
一开始,我担心这种主动回想会不会有点「作弊」,但后来发现,这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时候,当我刻意去回想某个前一天让我上头的东西时,会突然觉得它其实没那么吸引人,甚至完全没必要买。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三天心动原则」在帮我过滤掉那些短暂的冲动。而且,主动回想并不意味着强迫自己非得买,而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这个物件儿的价值。
➍ 只适用于非刚需的「种草」消费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消费场景。它只针对那些没有计划、不是刚需、纯粹被种草的物件儿。比如,刷到一款新奇的电子产品、一个设计感很强的家居摆件,或者某件看起来很潮的衣服,这些都属于「三天心动原则」的适用范围。
但对于生活必需品、消耗品,或者早就计划好要买的东西,这个原则就不适用。比如,我不会因为要买牙膏、纸巾,或者一台早就列入预算的电脑,就非得等 3 天心动才下单。那样未免太教条,生活也不需要这么刻板。这个原则的定位很明确:它是为那些「锦上添花」类的消费设计的,帮我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实践了几年,我发现「三天心动原则」确实帮我省下了不少钱,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物品堆积在家里。它的核心在于延长决策时间,让情绪回归理性。很多时候,我们的消费冲动是被外部刺激触发的,比如限时优惠、博主安利,或者精美的广告图片。但这些刺激往往只是暂时的,3 天的冷静期能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真实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个原则让我对自己的消费习惯有了更多反思。每次执行这个原则,我都在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它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价值?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让我对消费变得更谨慎、更从容。
🔗 本文首发于我的博客,欢迎前往 原文链接 阅读。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