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29.5K subscribers
1.42K photos
23 videos
581 links
👀 在这里分享我日常的所见所思。 by @somkanel

📰 RSS 订阅: https://rss.fakeye.xyz

💻 镜像站: https://channel.fakeye.xyz

📖 博客(每日更新):https://blog.solazy.me

🎄 帮助频道助力: https://t.me/fakeye?boost

⚠️ 别在评论里发表低智/政治倾向/杠精言论,会被拉黑(关注关系是双向的)。
🚫 本频道不接广告。
Download Telegram
#Life #Article

🛍️ 我的三天心动原则

👛 最近让我种草的东西很多,比如在五一期间我就购买了 Raycast Pro + Advanced AI,还对几个电子设备有种草,索性分享一下我原创的一个理论 —— 三天心动原则。

🤔 这是一个属于我自己原创的理论,这个原则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纠正自己容易冲动消费的习惯。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刷着信息流,被某个物件儿种草,心血来潮就下单买了,结果到手后发现根本用不上,东西占地方、落灰,最后低价出二手,得不偿失。我也不例外,过去经常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更理性地对待这些突如其来的消费冲动,最终形成了这个「三天心动原则」。

什么是「三天心动原则」?

简单来说,这个原则的核心是:如果我对一个原本没有采购计划、并非刚需的物件儿突然心动,想要购买,我不会立刻下单,而是给自己 3 天的冷静期。在这 3 天里,如果我每天想起这个物件儿时,依然觉得它很吸引、很需要,那么就可以考虑购买。反过来,如果这 3 天里我对它的热情减退,或者根本没怎么想起它,那就说明这东西可能只是让我一时上头,不值得买。

原则细节

连续 3 天都心动,才算过关

这个原则的根本在于「连续」和「心动」的结合。3 天的冷静期本质上是一个过滤机制,用来区分一时的冲动和真正的需求。如果我连续 3 天,每天想起这个物件儿时,都觉得它好、想要它、甚至能想象它带来的价值,那说明这个东西确实对我有持续的吸引力,值得购买。

拉长到 3 天,实际上是给大脑一个缓冲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在刷信息流时会被营销话术或者精美图片刺激,产生强烈的购买欲,但这种冲动往往是短暂的。3 天的观察期能让我更清楚地判断:我到底是真想要,还是只是一时上头。

必须连续,不能中断

这里的「3 天」指的是连续的 3 天,而不是一周里随便挑 3 天,或者一个月里想起 3 次。比如,最近我刷到 Mac mini via M4 的消息,觉得价格不错,性能也强,挺适合替换家里的老款 M1。第一天,我可能会反复思考要不要买,觉得挺值的;第二天,继续思考,依然觉得不错;但如果第三天我完全没想起这事儿,或者想了一下觉得其实没必要,那结论就是不买。

更严格一点,如果第三天没想,第四天又开始心动,那对不起,得重新从第四天开始算起,连续再观察 3 天,直到第五天、第六天都持续心动为止。为什么要这么严格?有两个原因:

如果我没有连续 3 天都想着这个东西,说明它对我的吸引力不够强,可能不是我真正需要的。
如果中间断了,但后面又开始想,说明后来的心动可能又是新的冲动,需要重新验证,避免再次上头。
这种连续性的要求,其实是在逼着自己更理性地面对消费决策。

主动回想不算作弊

在实践这个原则时,我发现一个问题:有时候,第二天我压根不会自然想起前一天让我心动的东西。毕竟,睡一觉往往会冲淡很多情绪,昨天还觉得非买不可的物件儿,今天可能完全抛诸脑后。这时候,我会主动去回想,比如翻看之前的记录、笔记,或者重新打开那个商品页面,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对它感兴趣。

一开始,我担心这种主动回想会不会有点「作弊」,但后来发现,这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时候,当我刻意去回想某个前一天让我上头的东西时,会突然觉得它其实没那么吸引人,甚至完全没必要买。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三天心动原则」在帮我过滤掉那些短暂的冲动。而且,主动回想并不意味着强迫自己非得买,而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这个物件儿的价值。

只适用于非刚需的「种草」消费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消费场景。它只针对那些没有计划、不是刚需、纯粹被种草的物件儿。比如,刷到一款新奇的电子产品、一个设计感很强的家居摆件,或者某件看起来很潮的衣服,这些都属于「三天心动原则」的适用范围。

但对于生活必需品、消耗品,或者早就计划好要买的东西,这个原则就不适用。比如,我不会因为要买牙膏、纸巾,或者一台早就列入预算的电脑,就非得等 3 天心动才下单。那样未免太教条,生活也不需要这么刻板。这个原则的定位很明确:它是为那些「锦上添花」类的消费设计的,帮我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为什么这个原则有用?

实践了几年,我发现「三天心动原则」确实帮我省下了不少钱,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物品堆积在家里。它的核心在于延长决策时间,让情绪回归理性。很多时候,我们的消费冲动是被外部刺激触发的,比如限时优惠、博主安利,或者精美的广告图片。但这些刺激往往只是暂时的,3 天的冷静期能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真实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个原则让我对自己的消费习惯有了更多反思。每次执行这个原则,我都在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它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价值?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让我对消费变得更谨慎、更从容。

🔗 本文首发于我的博客,欢迎前往 原文链接 阅读。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Article

👩‍💻 从 Arc 到 Dia 的始末

✍️ browsercompany(Arc 和 Dia 这两款浏览器的开发公司)的 CEO Josh Miller 昨天发表了一篇文章《Letter to Arc members 2025》,个人阅读完毕后觉得非常值得分享。

文章中 Josh 从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

What we got wrong 我们做错的地方;
Why we built Arc 我们为什么构建 Arc;
Where Arc fell short Arc 做得不够的地方;
Why we didn’t integrate Dia into Arc 为什么没有将 Dia 集成到 Arc 中;
Will we open source Arc Arc 会开源吗;
Building Dia 构建 Dia。

📄 这篇文章围绕上述六个核心部分展开,首先坦诚反思了团队在Arc项目中做出的几项关键决策失误,比如未能及时停止Arc的开发、对AI的犹豫拥抱,以及沟通上的不透明(我们做错的地方)。

👶 随后,Josh 回顾了最初构建Arc的动机 —— 希望让浏览器成为用户「互联网的家」,为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我们为什么构建Arc)。

🤔 但在实际推进中,Arc因功能复杂、上手门槛高,导致许多创新功能的使用率极低,难以实现大众化突破(Arc做得不够的地方)。

🗡️ 面对这些挑战,团队没有选择在Arc上「缝缝补补」,而是决定将Dia作为全新产品,从架构、性能和易用性上彻底重做(为什么没有将Dia集成到Arc中)。

💻 同时,Josh 也回应了用户关心的Arc是否会开源,说明由于Arc底层架构和公司核心技术的限制,目前尚不具备条件,但承诺会持续维护Arc的安全与稳定(Arc会开源吗)。

💡 最后,文章详细介绍了Dia的设计理念和未来方向,强调AI驱动下的浏览体验将重新定义「浏览器」这一品类,Dia正是对这一变革的积极回应(构建Dia)。

👏 我觉得这篇文章可读性很高的点在于从始至末,非常有逻辑和结构的介绍了从 Arc 到 Dia 的整体经过,并且文章中对于公司决策都伴有相应的数据作为依据。让大家对于一个项目的复盘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和借鉴意义。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Article #Life

📶 我差点又携号转网了

🤔 我曾经在 2019 年的年底从中国联通携号转网到中国电信,那时候中国联通的信号建设和家用宽带建设在杭州都不是很好。

💡 时隔多年,偶然的机会,我又去中国联通营业厅办业务,恰好看到了联通推出了一个家庭融合套餐,和我现在用的电信套餐很相似,但是更便宜,内容也更丰富,套餐内的资源分配也更加合理。询问了营业厅的服务人员,了解到我家小区原来不支持宽带入场现在也可以办理了。再加上这两年被电信各种恶心的合约和德不配位的服务态度,搞得有点心灰意冷。上周,还是想要把第二次携号转网提到日程中来。

🗓 整个事件持续了 4 天,我把这 4 天的经过和思考都写成了文章:

1️⃣ 我又想携号转网了 [系列之一] 

回顾了我最初选择中国联通的原因(技术情结、FDD-LTE网络),以及2019年因联通信号和宽带覆盖问题转到中国电信的过程。也通过分析电信套餐的性价比下降、服务体验一般、合约捆绑等问题,表达了想要再次考虑转回联通的动机。

2️⃣ 第二次携号转网前的调研 [系列之二] 

我在不求甚解频道做了一次大家使用什么运营商的统计,并在推特上征集了杭州联通用户的反馈,还查证了联通与电信5G基站共建共享的进展,认为两家5G信号差距不大。除此之外还调研了联通宽带的口碑和资费,发现联通套餐整体更划算,但宽带套餐细节需线下咨询。最后,我梳理了携号转网的前置操作和可能遇到的合约障碍,计划周末去营业厅实地咨询。

3️⃣ 电信越恶心真的越想携号转出 [系列之三] 

详细记录了去联通营业厅咨询套餐(发现联通套餐内容丰富且便宜),以及去电信营业厅办理转出时遇到的繁琐流程和高额违约金(包括橙分期合约的600多元尾款和900元违约金)。体会到了电信「恶心」服务的不满,并坚定了转网的决心,准备第二天完成所有手续。

4️⃣ 挽留成功,电信服务 +365天 [系列之四] 

最后一天,办理宽带拆机时,电信营业厅工作人员为挽留我,主动提出将现有199元/月套餐减半至约99.5元/月,内容不变,签约一年,并可免除900多元违约金。在我权衡后接受了这个挽留方案,结清了橙分期合约,最终没有转网。我也在文章最后总结了这次经历的教训和观察,认为用户在携号转网时有更多议价空间,也提醒大家警惕合约陷阱。

🐾 四篇文章完整展现了我从动念、调研、准备、遭遇阻碍到最终被挽留的全过程,也反映了目前运营商在携号转网、套餐竞争和客户挽留方面的现状与套路,供大家了解。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