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19.1K subscribers
1.03K photos
7 videos
420 links
👀 在这里分享我日常的所见所思。 by @somkanel

📰 RSS 订阅: https://rss.fakeye.xyz

💻 镜像站: https://channel.fakeye.xyz

🎄 帮助频道助力: https://t.me/fakeye?boost

⚠️ 别在评论里发表低智/政治倾向/杠精言论,会被拉黑(关注关系是双向的)。
Download Telegram
#Life

📮 域名邮箱搬迁记:从 Google Workspace 到 Lark

♻️ 前阵子我又一次的更换了域名邮箱的服务商,想来我这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更换邮箱服务商了(大概能记得住的,使用过的服务商有:腾讯域名邮箱、Zoho Mail、网易域名邮箱、阿里云域名邮箱、Google Workspace 等)。

☝️ 这次更换的契机是我上次提到的将 Apple ID 主力账号从国区变更为美区,在相关的设置界面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 iCloud 提供的域名邮箱界面(当然我目前是不太考虑换成 iCloud 邮箱),这也唤醒了我一直想把现在 Google WorkSpace 的 Gmail 域名邮箱业务换掉的潜意识。先说一下,我个人对于这个 Google 服务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

🙁 缺点:

🔹 收费贵,且一直在涨价(忘记刚开始使用是多少钱了,反正现在是将近 8 美金/月),而我对于整个 Workspace 服务也只用邮箱,有点暴殄天物;
🔹 网络环境对于 SMTP 协议的影响,很多机场提供的节点都是封堵 SMTP 协议的,也就意味着如果你使用第三方邮件 App 来发信,就会失败,对于机场节点我真的挑了很久,这成为了使用机场和域名邮箱对会受影响的点。

😄 优点

🔹 可以和 Google 账号合一,很多服务需要使用 Google 账号授权,当你的主力邮箱也是 Goole 账号就很方便(不过事实上我迁移走了发现 Goole 账号还可以是我原来的域名邮箱)
🔹 对于第三方服务兼容性良好,这个是个比较泛的有点,例如 iOS/macOS 账号和默认的邮箱服务对于 Goole 邮箱账号都不需要自定义配置,还有许多其他服务,都默认对 Google 做了很好的适配;

🤔 在思考和调研了一众产品后,我决定将主力的域名邮箱迁移到免费的 Lark 域名邮箱服务。整个迁移其实分为两部分,1. 邮件数据迁移 2. 域名配置,两方面 Lark 提供了比较详细的过程引导。为了缩短篇幅,我直接说一下这小一个月我是用下来的体验,主要也从满意和不满意的点来讲:

😄 优点

🔹 整个迁移过程非常友好,Lark 对于从 Google 迁移来的用户体验做的非常深度,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迁移你 Gmail 所有历史邮件;
🔹 SMTP 协议回归正常,这个是相对于我上面说的做一个对应,其实国内的邮箱对于这个都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 免费额度高,这个对于前者友好很多,对于我一个个人用户而言免费额度非常够,可以省下不菲的费用。

🙁 缺点

🔹 垃圾邮件判定过于激进,对于很多正常的订阅邮件,Lark 会收录进垃圾邮箱,导致我现在要定期检查垃圾邮箱(感觉确实本身也需要养成这个习惯)
🔹 日常设置体验差,很多设置可以在网页上完成,又有很多需要下载 Lark App 进行设置,太割裂(大厂 App DAU 指标导致)

🧙‍♂️ 以上都是基于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来说明的,以及我还是会继续使用 Lark 一段时间,虽然大概率我短时间内不会再换邮件服务商了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Life #App

⌨️ 微信输入法跨生态半月使用小结

😈堕落了,在半个月前开始使用微信输入法了。

💊 起因

说简单也很简单,因为半个月前我收了一台二手小米 Mix4(OK,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我一直有 Android 备用机,原来是一台 realme,看到有一台自认为性价比不错的 Mix4可以替换掉不是让我太满意的 realme,故收之),了解我的人可能知道,一旦一个大的因素被改变,我也回去试图改变这个因素之中的一切其他因子。之前我在主力设备(Mac+iPhone+iPad)上用得剪切板同步工具是「剪纸云」,听说微信输入法的体验尚可,并且跨设备同步剪切板的特性也有正面反馈,所以也想着是不是可以直接更换一下来提升一下整体的剪切板同步效果。

🧰 折腾

变更主力输入法一直是一个大工程,不是说这个折腾的成本有多高(又不是折腾 Rime),而是对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体验认知有更多的入侵。单纯说折腾的话,对于我而言就是一下几步:

1. iOS 设备:App Store 搜索微信输入法并进行安装,安装后运行可以根据引导来打开和切换输入法,但是 iOS 设备大概率需要手动重启才能让其他 App 中获得使用微信输入法的机会;
2. Mac:微信输入法官网直接下载安装程序,完成安装后根据指引开启并切换使用即可,非常容易;
3. Android 设备:使用 Google Play 或者你认为可靠的软件商店搜索微信输入法并安装,根据指引设置即可使用。

♻️ 开启同步: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功能(应该说是我更换输入法的最主要理由才对),由于目前微信输入法使用的并不是关联账号登录的方式(这一点也是让我纳闷的,why not),所以如果你想要在不同设备之间同步剪切板内容,需要在开启这个功能的时候进行匹配。这个过程很像是联接一个新的蓝牙设备,需要输入一个数字配对码,这个码是有几分钟的有效期的(当然也很像面对面建群,但这个码是软件自动生成的,所以更像蓝牙的配对)。配对完成后就可以使用剪切板同步功能了,如果需要增加同步的设备,需要重复刚才配对的过程,新的设备一旦配对成功,就会加入这个同步群组,A 设备复制 B/C/D 设备都可以进行粘贴。

😆 实际使用体验

大概在五一之前的一个周完成了这些事情,之后就是日常的使用,下面我来说一下我个人的使用感知:

支持双拼多方案,双拼是我用了将近 20 年的输入法,所以支持双拼对于我而言是最重要的;
跨设备使用的体验基本一致,只不过 Mac 设备和系统输入法体验不一直的点是不能根据你系统设置的强调色来匹配候选条上的高亮色块;
移动设备上的表情联想功能很有用,可以直接在微信聊天的时候联想到你想要使用的一些表情,并且点击上屏的体验比较友好;
支持重写,可以使用这个功能对你自己把握不好的表达进行重写,虽然用到的次数比较少,但是关键时刻还是能给一些安全感的;
剪切板同步功能暂时稳定,感觉比 Apple 自家的稳定吧,但是这个事情也不敢多说,观察一段时间再看吧(当然这个功能也是很多人诟病这个输入法本身的原因,不过除了 Rime 之外的第三方输入法,能联网而且实现了这个功能的也大有人在)
不同系统的设备设置项目不统一,例如 Mac 设备上可以关闭符号自动补全,但是 iOS 设备上没有(或者我没有找到,如果有请好心人告诉我,我现在很痛苦)
初次设置同步剪切板略麻烦,因为使用的是时效性的配对码,且每多加一台设备就要单独配对,确实麻烦。

🔐 最后

最后说一下大家可能会在乎的安全和隐私的问题,这个事情怎么说呢,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你要讲究绝对的安全隐私也不太可能,但是我理解大家想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的诉求。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微信输入法不直接使用账号进行关联登录从而同步账号体系下剪切板的关系吧(当然就算不通账号登录,他想知道你是谁也很并不难),但有得也有失,真正敏感的内容可以使用第三方软件进行转译(例如全部转移为 emoji,然后发送,接收方再使用密钥解密),或者在发送敏感内容的时候使用系统的输入法之类的,日常不太敏感的输入我觉得使用这个可能问题不大(还是继续观察吧)。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 感谢大家关心,车祸人没事儿,还是想说,出门在外各自小心谨慎,以及不要有侥幸心理哈! 🦄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Life

🦷 口腔溃疡康复个人小心得

🤦‍♂️ 我是一个比较容易得口腔溃疡的人,其实容易得的意思并不是莫名其妙就会患上口腔溃疡,而是我吃饭的时候总是莫名奇妙的咬到自己,一到咬到就是出血的程度,那我自己也知道,这个创面在接下来就会变成溃疡。

🩺 所以,我需要面临口腔溃疡带给我的困扰的同时去思考如何快速治愈它。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互相劝告彼此,如果得了口腔溃疡就要清淡饮食、注意口腔卫生、多吃 B 族、不要熬夜等等,咱们先不说这些 tips 的执行难易程度,如果按照这套标准下来其实很难在快速的时间见效。这里见效更多指的是止痛,分享一下我常规的治疗方案:

🔤 使用西瓜霜等喷剂类药物:这一类主要是要时不时的喷,以及味道难以名状的形容,属于我个人不太会使用的方案;
🔤 使用意可贴或其他胶状黏贴类产品:这一类可以,但是有一个最大的痛点是我很多溃疡面在下嘴唇到下牙床之间,那么张嘴闭嘴就会碰到这类黏贴物,非常容易搞掉他们,即使这样我其实也是愿意用的;
🔤 一点灵:这个是我这次想要着重介绍的,也是我最近这次口腔溃疡使用的新方案。它是一瓶小试剂,使用特殊棉棒(特殊在非常小)蘸取后涂抹在溃疡面。主要就是让氯间二甲苯酚和溃疡面进行反应,形成一个白色的膜。涂抹后会有非常难以忍受的疼痛感,之后就不疼了。我的溃疡一般都非常大,这次坚持涂了 3 天(每天一次)就基本上可以不用再管它的状态了。

💬 当然最后还是要写一点注意事项,每个人患口腔溃疡的原因不同,整体上还是要注意作息、健康清淡饮食、口腔卫生等等,如果你真的想要试一试我上面说的方案,也需要自己调研清楚,看清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副作用。祝大家永远都不会得口腔溃疡!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Life #App #Web

🎵 QQ音乐歌单迁移至 Spotify 小记

🎵 最近重新把主力的听歌服务换回了 Spotify(取消了 Apple Music,保持订阅QQ音乐、网易云音乐),不管用什么流媒体服务,我都基本上使用QQ音乐作为一个中间介质,让我喜欢的歌都能够被它记录(要问为什么,是因为我在车上的车机用的是 QQ 音乐,并不是连接自己手机蓝牙)。所以今天主要分享一下如何将国内流媒体(QQ 音乐、网易云音乐等服务)中的歌单,迁移到 Spotify(原则上同样适用于迁移至 Apple Music 和 YouTube Music)

🆓 市面上有一体化的服务(就是先让你选一个 A 然后选一个 B ,一键把歌单从 A 导入到 B),但是单次同步迁移歌曲是有上限数目的(例如Soundiiz 就是单次 200 首),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免费且没有此类限制的方法。

👀 首先我们使用 GoMusic 这个服务,将需要迁移的歌单的链接复制进来(前置条件是你把歌曲都整合到一个歌单里去,并且获取到这个公开歌单的 URL)。这个服务会把你歌单里的歌曲的歌名、歌手以对应关系的方式提取出来,并以文字结果的形式展示出来。之后我们可以直接点击「复制结果」,将结果直接在 TuneMyMusic 中进行使用。你需要选择使用「任意文本」的方式,将刚才解析的结果转换成可以对应到的歌曲,并选择一个迁移的目标服务,省下的就是点击开始并等待了。

😆这个流程属于比较万金油的方法,个人还是比较受用和喜欢的,当然在最后一个环节可能受一些因素的印象,有一小部分歌曲无法识别并顺利迁移,这个本身就是服务之间曲库的不同,也是情有可原的。当然方法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个,并且主要是以提供思路为主。

🎸 所以,你日常使用的音乐流媒体服务是哪一个呢?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